總編的話
焦點人物
 

賀陳弘副主委專訪

特別報導
 
本系動態
 

Dr. Lumelsky親臨演講

積極推動國際交流
交換學生年年成長

退休員工貢獻良多 
茶會聊表感謝

誠徵專任教師

學生園地
 

大機盃征戰南北 奪冠全紀錄

電影拍攝神兵利器 
李安導演少不了

海峽杯 開啟創業圓夢的第一步

教師園地
 

壓電材料新型態發電
論文特優獲定

伽利略創新實作賽
符民生需求及創意

精密量測研究成果
獲國際肯定

微型三次元量測儀
全國自動化科技最佳論文

全國力學會議論文競賽
本系奪得雙桂冠

機器人推手黃漢邦教授獲東元獎

黃秉鈞教授獲宗倬章先生講座獎勵

系友園地
 

歡迎系友回校參觀316日機器創意設計實作競賽

歡迎系友投稿


文圖◎黃麗妃
國科會副主委 認真的教育實踐家

專訪1980級畢業系友,現任國科會賀陳弘

 █ 賀陳弘副主委憶起在德國的求學生活,許多美好的回憶彷彿歷歷在目
看幻燈片 促成德國深造
於二○一二年二月甫上任的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在這之前他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曾任清大學務長和工學院院長。首先請賀陳副主委與我們分享他的學生時代,他回憶當時大環境所面臨的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等社會心理挫折,中西文化論戰、社會底層鄉土文學的萌發與激盪,讓大學生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一些大學生們於是從社會服務的理念切入,深入偏鄉,包括山服社、慈幼社及校友會等,利用寒暑假組隊到山地或國中小學服務。賀陳副主委是其中一員,他說自己「很認真」,大一、大二的重點可說都在社會服務社團,以致有二門課補考,不過,也有「很認真」讀書拿到一門課全班最高分的紀錄。他說,唸工程的人不一定要天才,但是需要能夠按部就班努力,就一定能看見成果。

 █擔任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副主委面臨著更多嚴峻的考驗
賀陳副主委排行老么,問他是不是最得父親疼愛?他笑得靦腆,沒有正面答覆。不過,他所受父親的深遠影響卻是毋庸置疑。小時候賀陳弘的父親是成大建築系的教授,家裡的客廳也是學校教室的延伸,父親經常與學生們在家裡的客廳高談西方建築思想、建築史,欣賞一張張幻燈片勾勒出歐洲雋永的歷史建築,由於從小對歐洲事務的耳濡目染,因此賀陳副主委在台大畢業後,遠赴當時台灣很少人去,留學生只有五、六人的德國Aachen工業大學,一方面是為了追尋探索西方科學的源頭,想要親身造訪歐洲,一方面也因為德國所有大學免學費的吸引。抵達德國的第一天,漫步在中世紀石板路上,望著教堂尖塔聆聽鐘聲的感觸,三十年後仍然鮮明如昨天。

電影放映 建立溝通平台
由於在大四下學期時才決定到德國,短暫在台修習德文的程度十分不足,使他初到德國連火車時刻表都看不懂,不過,融入當地生活,語言卻是第一步。先到海德堡唸半年德文之後,就進入Aachen工業大學。賀陳副主委在德國唸書期間,感受到歐洲社會「全面性的進步」,歐洲人對生活、環境、家庭、工作的態度,也深深影響至今。此外,在研究室打工的經驗,不僅見識了德國人嚴謹、注重細節的一面,中國人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精神,也在德國得到最佳的印證與體現,能夠把一件事做好,是有方法步驟的。另外一件插曲是,學生時代的賀陳弘向學校借了大禮堂播放台灣電影,每人收一馬克當作入場費,以解台灣同學思鄉之情,並且籌措活動經費;結果卻是吸引了當時大陸學生有一、兩百人來看電影,相對於台灣留學生在Aachen只有五、六名的懸殊人數,整場電影欣賞會幾乎是大陸留學生包場似的,幾場下來,因此而遭到教育部「關切」,是否與大陸留學生「過從甚密」!不過,藉由台灣電影的欣賞,倒是開啟了一扇大陸留學生認識台灣的窗,讓自由的空氣在大禮堂中蔓延。

 █ 賀陳弘副主委提醒在學的學弟妹,一定要「認真」,「誰先從地上爬起來就贏了。」

比較過去在清大動力機械系任教時的賀陳弘教授可以獨善其身,現在的國科會賀陳副主委承擔的責任與負責的面向則要複雜許多,尤其是國科會三大任務之一的發展科學工業園區是最受囑目,也是攻佔媒體版面較多的關注焦點。賀陳副主委督導相關園區工作並且兼國科會發言人的職務,自然要面對媒體聯絡以及來自各方的衝突意見與壓力。在中科二林園區開發案的社會爭議中,他期待雙方多一點對話和溝通,取得平衡點,而非沒有交集的互相喊話各自表態。國科會試著建立溝通平台,不過仍是需要雙方打開傾聽的耳朵。

學生認真 大學多元創新
至於人才培育的工作,是賀陳副主委一直以來持續關注及身體力行的,他強調創造多元化人才,典範轉移的必要,台灣已經不能再用過去規格化的教材、規格化的師資、規格化的人才篩選方式,面對全球化的競爭,隨競爭環境的變化,人才培育決勝的方式自然也跟著隨之變化。他坦言,現在的大學生很可憐,求學路上一路的補習和考試,好不容易進了大學,多數人只想喘一喘,先躺下來休息,體會生活。他形容那是「補課」的過程,因為過去為了升學忽略了太多探索及嘗試的機會,面對人生尚未完成的功課自然得要補學分,但也有人重心失衡,完全荒廢了課業。他鼓勵在學的學弟妹,就是「要認真」,認真社團、認真讀書,要能自我要求,認真做每一件事,大道小道都有可觀,那都是學習,都是教育;他笑稱「誰先從地上爬起來就贏了。」

對母校台大,賀陳副主委也有些建言,對於學生如果有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學校是否能相對提供足夠的條件來鼓勵支持?尤其身為國內第一流的學府,學校追求教育理想的空間比別校大得多,便不該自限於用傳統方式來篩選學生和教育學生。對於弱勢學生提供機會,也該做得更多些。他舉美國史丹佛大學為例,入學學生中有七分之一是來自家中三代都沒上過大學的家庭;而哈佛大學每兩年會保留一個名額給南太平洋小島的學生,即便如此,學校的成就與地位並不會因此下降。大學的選才應該多元化,來自不同社經地位的學生才能夠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彼此教育,開展心胸與見解,「如果大多數學生都來自相同高中,同質性太高,大學將會是高中的延長,其實不利於學生出現大尺度創新以及大學的卓越發展。」賀陳副主委語重心長地說。